從作業訂正談起 吳煒增
「小明,你的作業為什麼又忘了訂正?!……」老師的一句話可能充滿了無奈、也可能夾帶著憤怒與不解。在外人的眼中,沒訂正就補訂正就好,有什麼大不了的;其實若是這麼簡單,師生間也不必為了這種芝麻小事劍拔弩張了。
大部分的老師,最怕的就是一早到校就得催繳學生的作業---常弄得一大早師生的心情不佳,影響上課情緒。若在改作業時往前頁一翻,發現學生沒有將錯誤的部分訂正、或是訂正工作馬虎,那老師的心情就更低落了。如果該班很多學生如此,某些學生又是累犯或好幾頁沒訂正,除非老師不把學生的學習當一回事,否則要老師不動怒也很難。老師也發展了很多鼓勵或提醒訂正的方式,有的訂正後依舊可以得滿分、有的訂正後該題會由一撇再加一捺而變成一個勾、有的會標明第幾頁要訂正、有的是上課時或下課後統一訂正,但不管方式為何,總有幾位學生無法達到目標。改作業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學生學習的盲點,立即補強或矯正觀念,因此訂正的工作就顯得特別重要。若是學生真的不會則另當別論,否則連簡單的訂正工作都做不到,則學生的學習態度可想而知。
我們常可以看到部分小朋友在打掃時,掃把頭拿得比自己的頭高、掃把在地上胡亂揮一揮就了事、離去時掃地工具未歸回定位;我們也常看到好不容易打掃好的環境,不久即看到垃圾躺在上面(處事的態度)。我們發現學生借球踴躍,還球時卻隨便了事,因此有時可以在校園中看到運動器材;我們每天可以發現育才樓二樓中央走廊,學生在使用完電腦、象棋、圖書後,椅子不靠攏、垃圾沒帶走(處事的態度)。我們可以發現部分學生上學常常遲到;上課鐘響後仍慢慢的回到教室(守時的態度)。我們看到學校供應的衛生紙被亂扯;衛生紙當擦手紙後亂丟在垃圾桶的四周(對物的態度)。我們看到少數學生違規穿越萬大路(有時還有家長陪同);就算按照規定穿越交通崗,卻從未向愛心導護志工說聲謝謝、道聲早或說聲再見(守法、待人的態度)。
上述情形或許只是少數人的行為,但學習或是生活習慣的養成(亦即生活教育,長久可以形成班風或校風),都是點點滴滴累積的。作業錯誤沒訂正不會讓人成為文盲、掃地不認真人生不一定會一事無成、校園中的體育器材總會有人撿、未靠攏的椅子總有認命的師長去靠、上學上課遲到不傷大雅、丟一張垃圾不至於因此立即致病、衛生紙圍繞在垃圾筒旁有專人打掃、違規穿越馬路又不一定會出車禍、對愛心志工不問好道早比起冷漠的社會都不是大問題……,但我們更在意的是當事人「心態」的問題,亦即「態度」的問題,也就是待人處世、應對進退的問題。
有人說「態度」會養成一個人的「習慣」,「習慣」會造就一個人的「性格」,「性格」會決定一個人的「命運」。身為一個國小教育人員,有必要隨時關照學生的一些生活小事,因為我們要教育學生對人、對事、對物、對時,甚至守法等種種為人處事的正確「態度」,進而養成良好的「習慣」,造就良好的「性格」。期待所有家長也能從貴子弟的行為中見微知著,配合學校教育矯正學生的一些不正確「態度」,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品格,落實全人教育的目標。